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#百家故事#中,本主题将集合全渠道的优质故事内容。读百家故事,品百味人生。
北京时刻6月13日清晨,丹麦对阵芬兰的欧洲杯小组赛中,丹麦队中场中心埃里克森心脏骤停忽然倒地,失掉认识。37秒后,医务人员冲进场所。他们带上了氧气瓶、血氧监护器、心电监护仪,还有一台AED——它能够在患者心脏骤停发生室颤时,进行电除颤帮心脏找回正常跳动的次序。
终究,队友、急救人员一系列正确规范的处理,以及那台施行了电除颤的AED,让埃里克森九死一生。被担架抬离赛场时,他从头睁开了双眼,复苏后,他说的榜首句话是:天哪,我才29岁。
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,丹麦队队医说,复苏之前,埃里克森一度逝世。那真是电光火石的一会儿,我也不知道其时他离死神有多近。而在心脏除颤之后,咱们把他带了回来。
AED全称主动体外除颤仪,当一个人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,及时、正确的胸外按压,以及运用AED——这简直是仅有能够抢救其生命的办法。
从2016年开端,在我国的一些城市,AED 现已在公共场所发挥作用。2020年10月27日, AED初次进入了北京的地铁站。
半年多后,2021年5月24日,在北京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之一——北京西站地铁站,几名经过急救训练的站务员和一台刚装备不久的AED,一同抢救了一个离逝世很近的男人。这也是北京地铁AED成功救人的榜首个事例。
这是一个关于改动的故事,也是一个一般人凭仗知识和勇气,终究解救一般人的故事。
文|汤禹成
修改|金石
从濒危到复苏
一个一般的北京地铁站务员,需求在一天之内处理多少事?
答案是发生在这个地铁站里的全部事。最根本的,维持次序、答复路人的各种问题、提示人们戴好口罩、保证地铁安全离站……还有一些意外,比方有人喝醉酒捣乱了,打架了,受伤了……以及,一种最极点的状况——有人忽然倒地,生命垂危。
一个人,忽然在地铁站内晕倒,原因许多,例如低血糖、中暑、喝大了,或许睡眠不足、过度疲惫引发的昏厥,全部原因中,最糟糕的那一种是:心脏骤停。
2021年5月24日早上5点18分,北京西站地铁站,一名50岁左右的男人忽然倒在西进站口邻近。过后据他的搭档介绍,该男人刚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北京,事发前,他说自己心脏不舒服,没走几步,就倒在了地上。
进站口旁的站务员很快留心到了他,用对讲机喊来了值勤站长。随后,值勤站长带着几位站务员赶到,他们把倒地的男人翻正后,发现他的眼睛现已翻白,没有鼻息,脸憋成了酱紫色,更重要的一项身体指征是——这名男人的腹部现已看不出崎岖,只需下颌能看到细微的哆嗦——这种无效呼吸状况是判别一个人是否心脏骤停的重要指征。
那天的值勤站长是一名短发、干练的女生。我在地铁站见过她一面,她说话时语速很快,口气坚决,感觉是个妥当的人。也参加了那天救援的站务员小孟告知《人物》,当天,在值勤站长的指挥下,站务员们敏捷拉起隔离带,封住男人倒地的那块区域,并把人流从西进站口引到了东进站口。
5点22分,男人倒地4分钟后,刚刚完毕了一个急救使命、正在急救车上待命的北京市急救中心医师张荻接到了120调度中心的指令。随后,司机发起车辆驶向北京西站,与此一同,张荻拨通了报警人的电话,进一步核实信息。
在这通电话中,张荻从地铁站作业人员那里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:出事的当地离南广场比较近,你们能够把车停在南广场——急救的实质,是一场生命与时刻的赛跑,任何一个精确有用的信息,都至关重要。
此刻,地铁站内,站务员和站长开端轮番为昏倒者进行胸外按压。在当天值勤的地铁站务员里,大约有三到四人参加过专业的急救训练,具有急救证书。在北京,地铁站每年都有这样的训练,但名额有限,一个班组一般能去三到四人。在那些训练上,他们会学习到包含心肺复苏在内的各项急救技术。
走运的是,据小孟回想,当天现场参加胸外按压的那几个站务员,应该都有急救证。
在根本的急救知识中,一则十分重要的信息是:胸外按压的频率有必要抵达每分钟至少100次,这样,心肺复苏才是有用的,而有用的心肺复苏能够为患者供给血流和氧气,让他的大脑和心脏坚持必定活性。但在如此按压了五六分钟后,昏倒者仍然没有康复自主呼吸,面临呼喊也没有应对,所以,站务员们决议发动AED。
一个多月前,这台橙色的设备呈现在了北京西站的地铁站中。事发当天,一个站务员跑着将它取来,它的两个电极片被贴到了患者胸上——从上一年开端,地铁站作业人员的急救训练就增加了AED的内容,但即便没承受过训练,AED上也有明晰的操作阐明,而在机器作业的全进程中,每一步也都有明晰的语音提示,因而,AED也被称作傻瓜机,只需依据语音提示,任何一位一般人都能够进行操作。
此刻,急救中心医师张荻现已赶到现场,其时的时刻大约是5点31分,AED 现已发动。
张荻敏捷替换下站务员,自己为患者按压。还没按两下,机器就开端说话了,AED传来提示——请远离患者,行将开端榜初次心率剖析,张荻中止了按压,往后退了退。他知道,AED做心律剖析时,假如还有人持续触碰患者的身体,剖析或许会不精确。
厂家后来发布的数据,记载了一台 AED 是怎样抢救一条生命的:
5点31分33秒,AED进行第1次心律剖析,语音提示:主张除颤。
8秒后,AED 主动施行150J放电,患者康复了自主心律。
5点33分48秒,AED进行了第2次剖析,结果是,不主张除颤。
但短短11秒后,患者再次发生室颤。
5点36分01秒,在第3次心律剖析后,仪器主张除颤。
8秒后,仪器主动施行200J放电,患者又一次康复了自主心律。
在AED进行心律剖析并施行除颤的空隙,张荻和他的车组人员持续为患者做着胸外按压。
5点40左右,在晕倒20分钟后,患者的状况总算好转,自主心率,自主呼吸,逐步康复。
在AED留下的数据中,有一串不断改变的心电波形——室颤时,波形像锯齿相同,是凌乱的,电除颤时,波形时刻短地变成一条水平的、没有任何崎岖的直线,而在康复自主心跳后,波形是有节律的,每个周期里会有座细长、挺拔的小山峰,锯齿、直线和小山峰的背面,也是一个生命从濒危到复苏的进程。
摊上事儿了
这是发生在北京地铁中的,初次运用AED救人成功的事例。
据相关数据显现,在我国,简直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骤停而忽然倒地,每年,有54.4万人因而失掉生命,而抢救成功率仅为1%。
王西富是广州市榜首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副主任医师,做了15年急救医师,他告知《人物》:当心脏骤停发生时,假如只依托我这种急救车到现场,结局简直都是逝世。在现场我能把他救到有心跳的,仍是蛮多的,但简直终究通通仍是死了,由于缺血缺氧的时刻太长了。他说,在15年的从业阅历中,依托急救车在现场救活人的,我简直想不到这样的事例。
而在详细的回忆中,一桩发生在7年前的往事一向令他难以放心。
那是2014年,一对老夫妻从银川来广州旅行,老公身体忽然不舒服,导游帮他们买了一张返程的车票,预备回家。在广州火车站的进站通道里,那位白叟忽然倒地,心跳骤停。一位并不在现场的火车站作业人员打来电话,王西富问他,现场怎样样,他答不上来,仅仅敦促着王西富快点来。
抵达现场时,王西富看到作业人员现已拉起了隔板,但惋惜的是,现场没有一个人为白叟做心肺复苏。王西富立刻为白叟进行胸外按压。按了多久,他现已不记住了,他只记住,心电监护仪上是一条直线,白叟走了。
白叟的老伴在一旁哭成了一滩泥。王西富也哭了。这些年来,他每次想到那对白叟,都会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。这些白叟,在晚年用攒了一辈子的钱出门旅行,途中身体不舒服,导游买了一张返程的票,把他们打发回家了,火车站的人大多都没有急救阅历,不敢上前对白叟进行胸外按压,错过了最重要的急救时刻。一条生命就这样没了。
王西富说,面临心脏骤停的人,快速辨认、给予规范的胸外按压,并正确运用AED,这简直是解救一个人生命的仅有办法。
一颗正常跳动的心脏,是有节律的,缩短、舒张,循环往复。而在心脏骤停的患者中,80%都会发生室颤,这意味着心脏的正常跳动变成了快速的、弱小的、短频的,无法泵出血液的那种哆嗦。而AED供给的电除颤,能够唤醒那些乱跳的、颤动的、不听指挥的(心脏)。
在这个进程中, 4分钟是一个黄金救援时刻,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,大约有50%的抢救成功率;一同合作运用AED进行电击除颤,抢救成功率能够抵达90%。而每推迟1分钟,急救的成功率就下降10%。超越 10 分钟,生存率会大大下降。
因而,多年来,王西富一向以急诊夜鹰的身份,致力于AED的推行与急救知识遍及。
最早时,他借马拉松赛事推行AED。但跟着各城市地铁中的猝死事例越来越多,他的宣扬焦点逐步转向了地铁、火车站这样人流密布的公共场所。但在许多城市,这些公共场所装置AED的动力其实很小,法令也没规则必定要装,装了之后,假如没救活,会不会反而摊上职责呢?因而,这些年,AED进公共场所的脚步,一向很缓慢。
2017年,厦门红十字会承受企业捐献,向厦门地铁移交了24台AED。但是两年后,厦门网记者看望发现,AED并没有放入地铁站。地铁作业人员的回应是,装备AED设备需求急救证,但他们没经过批阅。
《北京商报》也有过一则报导称,北京向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田颖,曾联合出产AED的朋友,提出捐献一批AED给北京地铁,但地铁方面的反响是,没有方针、没有答应、没有当地放。作业就没有持续做下去。
2019年末,《羊城晚报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,广东省同心圆慈悲基金会方案向广州捐献2000台AED,但终究一台都没捐出去。基金会项目主任在承受采访时叙说了其时的难点:咱们去了不少政府部门和底层大街,但他们都不太乐意。一些底层领导忧虑,人救不活是不是要承当职责?
这是许多人的顾忌。虽然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84条规则,因自愿施行紧迫救助行为形成受助人危害的,不承当民事职责。但实践明显比法条愈加杂乱,迈出榜首步也并不简单,无论是对一般人,仍是公共根底设施的管理者。
5月24日那天,患者康复心跳后,张荻和搭档将他送去了邻近的电力医院。张荻告知《人物》,在自己过往的出车阅历中,尤其在这种公共场所,每次到了现场,倒下的人往往自己躺在地上,很少有人敢动——究竟,不动不会有任何法令风险,动了,出事了,或许就摊上事儿了。
迈出那一步
在全部的城市中,上海首先迈出了榜首步。
2016年6月,上海地铁十三号线的淮海中路站,一台安放AED的绿色小箱子被悬挂在了站台层夺目方位。2017年春节后,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铁换乘站,来往的行人也接连看到了AED。
同年,深圳也开端在人流密布的公共场所装备AED。现在,深圳全市在公共场所装备的AED现已超越5500台,覆盖率全国榜首。其间,在深圳的地铁站里,总共装备了607台AED设备,这座城市不只完成了全部地铁装备AED,而且正努力完成同一车站内,站厅层和站台层别离设置。而从本年1月28日开端,深圳巴士集团的105辆大巴上,也都装备了AED。
现在,在深圳,只需翻开微信小程序AED导航,地图上就会显现出离你最近的AED在哪里。据相关数据显现,在曩昔的3年里,共有25人因深圳公共场所的AED而获救。
在上海和深圳之后,2019年8月,重庆将60台AED分配到机场、火车站、轨迹站、商圈等群众场所,其间,有17座地铁站配上了AED。
一年后,2020年,南京完成了终究一个地铁站的AED装置,全市总计投进AED169台,完成了每个地铁站点至少一台。
而就在这一年的4月30日,一位27岁的南京市民,在南京苜蓿园地铁站邻近的健身房训练时,忽然倒地。那个健身房的一名教练,在地铁站民警的协助下,从地铁站借来了AED,在心肺复苏和 AED电除颤后,等来了急救车,那条27岁的生命,终究获救。
AED在公共场所的装备,为什么要从地铁开端呢?一个计算显现,作为一个关闭空间,地铁内的人群堆叠在一同,每分钟能发生500万个小颗粒,包含鞋底的扬尘、坠落的皮屑、打喷嚏的飞沫,以及衣服上的纤维等——这会引发或加剧身体的不适。此外,地铁和城市居民的日常日子休戚相关,人潮涌动的地铁站,每个人垂头疾走,就像是拼命日子的隐喻,当人们在这里倒地、昏厥、猝死,更能够让群众共情,想起日子和生命的不易,引发许多的重视。
事实上,许多城市终究决议迈出那一步,也是由于如此。
北京西站那台参加救人的 AED,来自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。这家公司的北京负责人黄学群知道,在地铁里安上一台AED,有多可贵。
2019 年年末,台湾明星高以翔在参加真人秀时因心脏骤停离世,其时,全社会对 AED 的重视很高。在红十字会的介绍下,黄学群和北京地铁有过触摸。两边一同开过几回研讨会,黄学群的感触是,地铁方其时有意推进这件事,但即便抛开救人失利是否需求承当职责,地铁方也有许多实践的顾忌。
比方,保护怎样办?地铁里站务员作业使命重,怎样保证AED一向处于可用状况?
黄学群和他们解说,在设备的右上角,有一个圆形的小灯,只需显现绿色,就阐明电量足够,设备正常,只需站务员每天巡查时留心看一眼就行,无需支付太多心力。此外,这些捐献的机器都装备了远程管理体系,AED的设备信息会经过一个专用路由器,传回到公司服务器,电池电量还有多少,电极片有用期到什么时分,机器是不是呈现毛病了,公司都能看得到,一旦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告知地铁。
AED设备是否要上锁呢?每台AED都会装备钥匙,但厂商往往不主张运用方上锁,由于状况紧张时,假如作业人员还要找钥匙,会丢掉一段黄金抢救时刻,但地铁方忧虑,假如不上锁,人来人往,机器被偷了怎样办?他们放在地铁上的逃生锤就常常被偷走。
终究,问题的解决办法是,地铁方能够将设备放在摄像头能看见的当地。
还有一个问题,当装AED的柜门翻开,报警声会主动响起,会不会在客流顶峰引起惊惧?
面临这一忧虑,厂商终究决议,撤销这个报警的功用。
顾忌一点一点被消除,作业也在一点一点地推进。但没过多久,新冠疫情迸发,这件事又被逼放置。
疫情期间,地铁公司首要精力都放在防疫上,每隔几小时,车厢、站台,都要消毒一次,这需求地铁公司投入很大的人力,真实没有精力腾出手,做AED的事。黄学群说。
2020年9月25日,意外再次发生。一位45岁的男出售,在北京地铁霍营站心脏骤停猝死。这已不是相似意外榜初次发生——早在2016 年,北京地铁6号线,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因心脏骤停倒在了北京地铁6号线;2019 年 3 月北京地铁昌平线, 11 月北京地铁 2 号线,又先后有两名乘客因心脏问题在地铁站晕倒猝死。
意外再次发生后,北京市交通委很快推进了AED进地铁,一个月内,几家出产AED设备的公司,一同向北京地铁捐助了一批 AED。黄学群地点的上海光电,捐献了25台,有22台别离装置到了1号线的每一个站点。
到2020年12月底,有58台AED被装置在了北京地铁1号、2号、13号线的每一个车站。到了本年4月,北京地铁又告知了黄学群,期望将他们剩余的机器,一台装在六里桥,一台装在北京西站——一个多月后,这台AED成功救人。
据《人物》了解,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方案进一步推进AED在地铁站的布局,现在正在进行招投标作业。他们期望,在2022年末,能让北京每一条地铁线上的每一个地铁站,都配有AED。
在北京推进AED进地铁后,王西富也再一次开端在广州推进这件事。他联系了厂商、红十字会、地铁公司三方,想为他们牵线。随后的一个月内,广州接连发生了三起公共场所的猝死事例:一位晨练的男人,跑了十余公里后,倒卧在了珠江边的绿道;一位夜间运动者,在银河体育中心忽然倒地;还有一个上班族,在地铁三号线上心脏骤停倒地。
这三个人,没有一个被抢救回来。一个多月后,50台AED顺畅进入了广州的部分地铁站。
一般人的勇气
一周多前,6月20日,深圳市香蜜公园路旁边,一位41岁的男性因心脏骤停倒地,深圳市中医院医师易无庸正好路过,她和几位参加过急救训练的路人及时进行了胸外按压,而香蜜公园刚刚在6月3日装置了AED设备,男人终究获救。据北青深一度的报导,在脱离现场时,面临围观人群的掌声,易无庸回应道:(我们)必定要去学急救。
让更多的一般人去参加急救训练、学习急救知识——在AED的故事中,这是重中之重的一环,由于,在许多心脏骤停急救的事例中,终究能解救那个一般人的,大多都是一般人。
王西富说,一般人学习急救的含义,在于救那些医师都救不了、救不到的人。平常,他也面向社会做一些急救课程的训练,他常对自己的学员说,假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倒下去了,只在一旁等着急救车来,全部期望都会很迷茫。
但实践中,无论是王西富,仍是张荻,他们在现场看到的,大多仍是站着围观的人群,这些人简直都没有承受过专业的急救训练,在许多人的认知中,急救办法仍是从影视剧中看到的掐人中。
有数据显现,在我国,群众急救训练率仅为1%,这也是我国心脏骤停抢救率低的重要原因。而在美国,急救成功率能够抵达74%;瑞典至少有45%的群众参加过心肺复苏的训练;日本中学生的急救知识遍及率则高达92%;在挪威,院外心脏骤停群众施行心肺复苏率为70.7%。
但一个好音讯是,现在,跟着公共媒体对急救知识的遍及,许多城市的红十字会、急救中心推出了更多急救训练的课程,越来越多的群众开端主动去学习急救知识。
而在实践中,把握专业的急救知识,仅仅榜首步,一般人乐意去急救,还需求勇气。
王西富觉得,这两者相得益彰,越了解知识,或许就越英勇。
在他的训练课上,他每次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——
我会不会用AED电错人?比方有些人呼吸心跳没有停,却施行了除颤。
不会,AED不会电错人,它会主动剖析这个患者的心率,假如他剖析到这个患者不是室颤,它是不会充电的,你按任何一个按钮它都不会放电。
胸外按压会不会形成患者骨折?
胸按压发生胸部骨折是很正常的并发症,即便医师按压,也会或许呈现骨折。和人逝世比较,骨折又算什么呢?
深圳市民陶红是王西富2016年急救课的一位学员。本年5月的一天,她在车管所换证,遇到一位男人忽然晕倒、心跳骤停。在当年的急救课上,陶红学习过AED的相关知识。她知道,当一个人心跳骤停时,AED是最有用的设备。她大声问询在场的差人,你们有AED吗?民警说有!有!很快,他们取来了一台AED。
在现场,民警们大声问询有没有医师,陶红想,自己仅仅一个一般的家庭主妇,不是医师,也不是专业人员,她不太敢站出来。但老公是个急性子,见她有些踌躇,对她说,你不是学过急救吗?你上去啊!
陶红走上前去,帮助贴上了电极片,随后,AED对患者施行了四次电除颤,终究,等来了救护车。那天回家后,陶红的确有过惧怕,万一人没救回来怎样办?我有没有哪个进程做得不对?当天下午,她送儿子去上补习班,也说起了这件事,没想到,儿子笑着鼓舞她:妈妈,你做得很对。至少他在你手上的时分,你积极地救了,你不必忧虑他后边怎样样。
不久后,好音讯传来了。陶红接到车管所的告知,患者脱离了风险。又过了几天,她在新闻里见到了那位男人。她觉得又快乐又奇特,其时躺在地上一动不动、怎样都叫不醒的人,居然在摄像机前笑着承受采访了。
但陶红也供认,那天勇于上前,也是由于在车管所,现场有这么多人见证。过后,老公问她,假如在马路上,随意倒下了一个人,周围也没什么人,你会去救吗?陶红想了想,诚实地说,我不知道。
她和王西富说起这件事,王西富先是说,许多公共场合作业人员遇到这样的事,榜首反响都是问询现场有没有医护人员,但事实上,比及找到医护人员,一大部分时刻现已被浪费了,这些根底的急救,一般人就应该把握。随后,王西富称誉她,你很了不得啊,这些人假如只靠我(医师),是救不活的,我为什么来为我们做训练,便是由于我救不活这些人,期望有更多人参加,今后我能救活他们。
而在北京西站的这则新闻里,和AED相同可贵的,也包含那些一般地铁站务员的知识与勇气。
地铁站务员小孟说,我们其时都没来得及惧怕,但也能看得出互相的紧张,每个人都在用力喊着什么,那种(紧迫)状况下,我们如同都没想太多,没考虑用AED救不回人怎样办,甭管用什么办法,身边有什么资料,都先用上。但后来,每个站务员都有些后怕,究竟其时,那个男人和逝世如此挨近,再后来,他们传闻他还在ICU昏倒不醒,我们心里更紧张了。
事发后的一个多月中,张荻也一向记挂着北京西站的那位患者。那段时刻,每次送新患者到电力医院时,他总会多问一句对方的状况。前几回他传闻,患者还住在ICU,一向昏倒不醒,或许是大脑长时刻缺氧形成的。他也愁眉紧闭。最近一次去,电力医院的人告知他,患者现已康复,顺畅出院了。他快乐得不可,他记住,那天刚好是晴天,听到这个音讯,整个人的心境都明丽了起来。
小孟比张荻更早得知这件事,他说,这位患者过几天或许还要来地铁站感谢他们,说这句话时,口罩挡着他的嘴,但经过那双眼睛,我看得到,他笑得很快乐。
厂商负责人黄学群说,参加急救的人,真的无需有太大的心思担负。他重复对《人物》着重,不是只需有机器全部人就都能救回来。也有或许放几回电,人仍是救不回。地铁公司的人也和黄学群说,他们看了其时站务员们救人的视频,也觉得他们很英勇、很有胆魄。
关于这一次的北京地铁AED救人事情,王西富是感到欣喜的,但一同,他也期望救人的站务员能够再次复盘整个急救进程,看看还有什么当地能够做得更快、更好,其时榜首时刻就想起来用AED了吗,仍是过了一段时刻才想起来去拿?拿来AED后立刻就用了吗,仍是又犹疑了一小会儿?这些细节看起来很细小,但十分值得复盘。王西富说,这是最好的改善时机,假如不做(复盘),那会十分惋惜。
但无论是王西富、张荻,仍是黄学群,他们都说,作为北京的榜首例地铁AED救人成功事例,这是一次稀有的急救成功事例,也是一次需求被鼓舞的事例。
只需救下一个人的生命,AED的布局便是值的。在这则新闻的谈论中,有网友如此写道——由于,生命无价。
(文中小孟为化名)